Kaggle Instacart复购预测竞赛回顾

客户下次会购买什么
August 21, 2017 · 11 min read

Instacart是一家食品类垂直电商,在Kaggle上举办的这场比赛中,参赛人员需要利用其公开的交易数据建立机器学习模型,预测用户会再度购买哪些商品。

知道用户可能会购买哪些商品,有什么样的用处呢?最直接的,平台可以针对性地给用户发放促销优惠券,而更远景的目标,结合一些其它数据,或许可以做销量预测和库存优化,节约仓储、采购成本。

已有数据集

比赛使用的数据仅包含交易数据,不包含浏览数据。主要由以下几张表构成:

  1. 订单表 orders(订单ID,用户ID,所属数据集,该用户的订单序号,订单下单在星期几,订单下单所在小时,距离上一次下单过去的天数):数据粒度为一个订单事实。其中,所属数据集包含三类:a) 先验集:所有用户在历史一段时间内产生的所有订单;b) 训练集:从所有用户中抽出一部分训练用户,在考察周期内产生的所有订单;c) 测试集:除去训练用户外剩下的用户,在考察周期内产生的所有订单。先验集中,每个用户可能包含多个订单。而对于训练集和测试集,两者的用户无交集,且每个用户在各自集合内也只会有一个订单。

  2. 商品表 products(商品ID,商品名称,通道ID,分类ID):数据粒度为一件商品。

  3. 通道表 aisles(通道ID,通道名称):数据粒度为一个通道。这里的通道,就是超市里的通道/走道,每一个通道两侧的商品,通常是一个类别的,而走道上方,往往会有一个标识牌。

  4. 分类表 departments(分类ID,分类名称):数据粒度为一个分类。是比通道更大的分类概念,但二者相互没有确定的包含关系。

  5. 先验集订单商品表 order_products_prior(订单ID,商品ID,加入购物车的次序,是否复购):注意先验集包含所有的用户,这里的数据粒度是历史一段时期内,所有用户购买的所有商品记录。

  6. 训练集订单商品表 order_products_train(订单ID,商品ID,加入购物车次序,是否复购):这里是训练集用户,在考察期内,购买的所有商品记录。上面提过,这个数据集里的每个用户,只会有一个订单,其中包含若干个商品,可能包含也可能不包含复购的商品。

如果不使用NLP的方法对名称类字段进行处理的话,商品名称、通道名称、分类名称这几个字段是没有用的。在实际项目中,也没有进行相关处理,所以后面这几个字段将略过不谈。

最终产出的数据,是订单表的测试集中,每个订单所包含的复购商品,也即仅包含复购的测试集订单商品表。由于上面提到了,训练集和测试集实际上是按照用户划分的,所以最终提交的数据,也是测试用户在考察期间内,复购的所有商品。

问题的评价标准

按照每个用户实际复购的商品,和预测复购的商品,针对单个用户计算F1得分,最终再按用户人均的F1得分。

复购预测是一个典型的非均衡分类问题,绝大多数的商品都会落入TN的范围内——一件商品,算法预测不复购、用户实际也没有复购,所以准确率Accuracy是一个不好的指标,预测用户不复购任何商品,这个分类问题就可以得到很高的准确率。

与此同时,精准率Precision和召回率Recall也都不足以描述问题的关键。

片面考虑精准率,算法会趋于谨慎,只预测非常有把握实际会复购的,从而漏掉一部分实际复购的;覆盖面不够广,促销的力度可能不够。

片面考虑召回率,算法会趋于冒险,尽可能多地把实际复购的商品都挑选出来,从而预测了一部分实际上用户没有复购的;覆盖面过于广,造成促销活动的浪费。

F1 = 2 / (1/Precision + 1/Recall) = 2TP / (2TP + FP + FN)

注意到,在F1的计算过程中,TN是不纳入计算的。这也符合问题的初衷。

机器学习表述

将业务问题转化为一个机器学习问题的过程是项目成败的关键。从业务方提过来的问题,常常更贴近于业务现实,比如“最近公司的优惠券发得太漫无目的了,成本大幅上升,为了更高效地发放优惠券,我们希望能预知用户可能购买的商品”。而后续需要将问题进行机器学习的表述。

汇总出可以取得到的相关数据(使用交易数据,浏览数据很重要但可能无法获得),梳理出问题的评价标准(使用F1,而不是Accuracy)是问题的机器学习表述中极为关键的步骤。数据决定了后续算法的潜力如何,而评价标准则决定了算法潜力兑现后,模型多大程度上解决了业务问题。

而剩下的关键问题是,机器学习建模。我们面临的是哪一类机器学习问题?模型的粒度,也就是说,一条训练样本代表着什么?

在梳理问题评价标准的同时,我们已经发现,这是一个分类问题。给定一个用户,一件商品,算法需要预测出,用户是否会复购这件商品,因而模型的粒度是用户-商品。而复购,意味着用户曾经购买过这件商品才可能形成复购,不需要将所有用户和所有商品做笛卡尔积,挑选出各位用户及其曾经购买过的所有商品的组合即可。

注意到,在给定的数据集中,订单的粒度是一个订单,对应着一个用户的一次下单行为,订单商品的粒度是一个订单商品,对应着一个用户的一次商品购买,用户-商品组合可能出现多次。而我们的模型要求,每个用户-商品只允许出现一次,所以各类特征,不能简单从原始表中直接拿来用,而是需要根据用户-商品的粒度做一些聚合操作。

特征工程之维度建模

机器学习的模型,要求每条训练样本是用户-商品粒度,这和既有的订单表、订单商品表都不符,所以需要聚合特征。尽管不完全等同于数据仓库维度建模中的事实表和维度表区分,我们依然可以将用户在未来购买某件商品看做是一件未来的事实,围绕这个事实,添加一系列的维度,每个维度包含其自身的维度属性,用作模型的特征。具体地,整理出来的特征如下:

1 用户特征:

1.1 购买数次;1.2 购买频率(间隔天数);1.3 复购率;1.4 平均每单购买的商品数;1.5 第一次购买距最后一单天数;1.6 该用户购买的总商品数;1.7 该用户购买多少种商品

2 商品特征:

2.1 购买订单数;2.2 购买用户数;2.3 复购订单数;2.4 复购人数;2.5 复购率

3 用户商品特征:

3.1 购买订单数;3.2 复购订单数;3.3 订单复购率;3.4 最近购买距今间隔(天);3.5 最近购买距今间隔(订单);3.6 该商品被添加到购物篮中的平均位置;3.7 该商品次数占比:该商品购买次数/该用户所有商品购买次数;3.8 最后一次购买标识;3.9 用户购买该商品的次数;3.10 用户第一次购买该商品所处的订单数;3.11 用户最后一次购买该商品所处的订单数;3.12 最近一次购买商品 - 最后一次购买该商品;3.13 该商品购买次数 / 第一次购买该商品到最后一次购买商品的的订单数;3.14 最近N单购买次数

4 分类特征:

4.1 购买订单数;4.2 购买用户数;4.3 复购订单数;4.4 复购人数;4.5 复购率

5 用户分类特征:

5.1 购买订单数;5.2 复购订单数;5.3 订单复购率;5.4 购买商品次数;5.5 复购商品次数;5.6 商品购买复购率;5.7 购买商品种类;5.8 复购商品种类;5.9 商品种类复购概率;5.10 最近购买距今间隔(天);5.11 最近购买距今间隔(订单);5.12 订单购买顺序统计;5.13 通道购买商品次数占比:该通道商品购买次数/所有商品购买次数;5.14 通道购买商品种类占比:购买该通道商品种类/所有购买商品种类;5.15 最后一次购买标识

6 通道特征:

6.1 购买订单数;6.2 购买用户数;6.3 复购订单数;6.4 复购人数;6.5 复购率

7 用户通道特征:

7.1 购买订单数;7.2 复购订单数;7.3 订单复购率;7.4 购买商品次数;7.5 复购商品次数;7.6 商品购买复购率;7.7 购买商品种类;7.8 复购商品种类;7.9 商品种类复购概率;7.10 最近购买距今间隔(天);7.11 最近购买距今间隔(订单);7.12 订单购买顺序统计;7.13 通道购买商品次数占比:该通道商品购买次数/所有商品购买次数;7.14 通道购买商品种类占比:购买该通道商品种类/所有购买商品种类;7.15 最后一次购买标识

聚合出上述特征后,放到XGBoost的模型中去训练,即可得到不错的分类模型。关于特征的选择,参考了这篇KDD论文,里面有更详细的特征分析。

算法的优化目标 vs 问题的优化目标

实际上,在模型的训练过程中,有一个隐含的问题。之前提到了,这个复购预测的评价指标,是人均F1得分。而XGBoost默认的优化目标是logloss,二者不是正相关的。换言之,是可能出现logloss优化到最小,而人均F1不是最优的情况。

二分类问题,针对F1进行优化,也有非常多的研究。可以针对性地设计优化函数,也可以针对条件概率分类器调整阈值。相关的论文可阅览参考阅读,我们这里采用的是后一种方法。因为Xgboost分类的结果,是一个概率表述,默认当概率大于0.5时,分为正类,否则为反类。调整预估是正类的阈值到0.21左右,在这个阈值的情况下,人均F1得分会最大化。具体的值是通过交叉验证来确定的。

无复购的处理

由于复购预测的评价指标是人均F1得分,这样就难免出现无任何商品复购的用户,而如果算法也预测用户没有任何购买,也即所有的预测结果都是TN,那么F1的计算结果会是0/0,没有意义。

为了规避上面这个问题,评价规则特别指出,如果预测用户没有任何复购,需要指明其复购商品为None。如果预测是None,实际也是None,该用户F1的得分就会是1。

但这个同时滋生了另一个问题,None就成为了一个特殊的“商品”。根据目前的用户-商品模型,用户无复购,即“购买了None”的概率P(None) = 1 - P(复购商品1)...P(复购商品n)。也就是说,如果算法预测用户没有复购任何商品,这是用户就购买了None。

社区里有人指出,在目前评价标准为人均F1的情况下,针对None单独做一个预测模型,最终的效果会更好。这个策略我没有进行尝试。可以参考Instacart Market Basket Analysis, Winner's Interview: 2nd place, Kazuki Onodera

更高阶的玩法

在参与这项比赛的过程中,我就察觉出来了,我基本上一直在搞特征工程——想特征,交叉验证测试,筛选特征。这个多少让数据科学变得不那么性感。

但是,比赛结束后,果然,有更性感的方案。最终排名第三的用户,公布了他的神经网络算法,所有特征是通过神经网络自动生成的,之后再用XGBoost跑分类模型。神经网络大法好!

有兴趣可以参考3rd-Place Solution Overview

结语

我的模型,最终在所有2623名参赛选手中,排名662,前26%,未获得奖牌。接下来,还需要继续努力。Go Kaggle!

参考阅读

  1. Repeat Buyer Prediction for E-Commerce
  2. Optimizing the F-Measure in Multi-Label Classification: Plug-in Rule Approach versus Structured Loss Minimization
  3. Thresholding Classifiers to Maximize F1 Score

Abstraction is good, but don't forget reality.

Copyright © reata.github.io 2023, powered by GastbyJS & Material UI